首页 火币交易所官网文章正文

常见的轮虫在鄱阳湖每天产生1.33亿亿个塑料颗粒?专家解读

火币交易所官网 2023年12月18日 12:06 22 Connor

各种垃圾大面积漂浮在海平面上,无法降解的塑料混合着磷虾被鲸鱼吞食,一只海鸟胃中的塑料占总体重的15%……这是纪录片《塑料海洋》(A Plastic Ocean)中呈现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景。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图源:《塑料海洋》纪录片

一直以来,塑料污染都是备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从海洋到土壤,从植物到人体,塑料颗粒仿佛无处不在。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海水和淡水中的轮虫可以摄取和分解微塑料,然后生成纳米塑料颗粒排出体外。以鄱阳湖为例,根据研究数据估计,轮虫每天在鄱阳湖一共能产生1.33亿亿(1.33×10^16)个纳米塑料颗粒。

1后面跟着16个零。如此巨大的数值背后代表着什么?是否意味着轮虫是令全球纳米塑胶问题加剧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自然世界中能否找到类似生物,为塑料污染的治理问题提供方案?潮新闻记者邀请专家解读。

轮虫随处可见

可消化不同类型微塑料

据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降解后会变成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颗粒。其中,长时间暴露于水环境后,塑料废弃物能缓慢降解为微塑料(1µm–5mm)和纳米塑料(<1µm),从而改变全球的水生生态系统。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南极磷虾能摄入微塑料,并用大颚将其磨成纳米塑料。

既然远在南极的南极磷虾可以摄入微塑料,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产生同样效果的生物呢?中国海洋大学赵建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邢宝山教授等学者的论文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展开全文

轮虫摄入的微塑料(绿色小球)和研磨产生的纳米塑料(绿色小点)。图源:原论文

他们选择广泛分布于全球地表水的常见浮游动物——轮虫作为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轮虫吃下微塑料后,消化道中出现了许多纳米级塑料颗粒,并最终被排出体外回到水中。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轮虫既能摄入和破碎硬度较低的PE(聚乙烯)塑料,也能有效地从硬度较高的PS(聚苯乙烯)塑料上磨损出纳米塑料颗粒。这说明轮虫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消化”具有普遍性。

在衢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任教师范蕊看来,该研究探明了水中的轮虫可以摄取微塑料并产生纳米塑料,呈现了一种由浮游生物介导的快速释放纳米塑料的新途径,“这个发现可以为我们预测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生命周期和纳米塑料的含量提供支持,使预测结果更准确。”

每天产生1.33亿亿个颗粒

进一步加剧“纳米塑胶瘟疫”

为了让人们对这种影响有更具象的感知,研究人员以鄱阳湖作为案例进行了说明。鄱阳湖面积约3690平方千米,每升湖水中就有超过900只轮虫。文献表明,平均每升鄱阳湖水中约含20.2个直径在50~500微米的微塑料。

假设所有轮虫都生活在不超过5米深的湖水,按照本次研究的数据,将轮虫放入含微塑料的水体4小时后,平均每个微塑料颗粒会生成131个纳米塑料颗粒,那么,一天下来,全鄱阳湖的轮虫一共能产生1.33亿亿(1.33×10^16)个纳米塑料颗粒。

轮虫。图源:视觉中国

这个总数无疑是惊人的。我们通常认为,塑料经物理破碎和(光)化学老化可缓慢释放纳米塑料。如果如此常见的轮虫是另一种快速释放纳米塑料的新途径,那么这个降解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那么,这个加快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我个人觉得这不能算是有利的层面。因为纳米塑料的粒径更小,更容易进入到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范蕊告诉潮新闻记者,纳米塑料的表面活性、迁移能力和暴露风险都强于微塑料,而越来越多研究已经表明,纳米塑料会损害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所以“纳米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由此可见,轮虫非但无法解决塑胶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威胁,反而会将本来已经非常细小的塑胶分裂成更多、更小、影响更深远的纳米塑胶,加剧纳米塑料污染。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建也呼吁全球加强对“纳米塑胶瘟疫”的关注,他表示:“纳米塑胶不仅对各种生物具有潜在毒性,而且还可以作为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的载体。此外,在破碎过程中和破碎后,塑胶会释放更多化学添加剂。”

看得见的白色污染

看不见的塑料降解之殇

一只塑料袋降解需要多久?一个月?还是一年?研究表明,塑料的降解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至10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太阳紫外线、海浪拍打和盐分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塑料会慢慢分解,变成更细小的颗粒,最终成为纳米级塑料微粒。“将塑料彻底降解是很漫长的事。”范蕊强调,正因为它很难被降解,所以我们要重视白色污染这一环境问题。

既然存在轮虫这种生物,可以将微塑料转换成纳米塑料,那我们是否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一种可以分解纳米塑料的生物,从而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呢?范蕊表示,目前已有研究发现一些可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但走向规模应用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在当下,填埋、焚烧、再生和热解都是塑料处理的常用技术,我们更希望能对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从源头去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然后开发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范蕊说。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白色污染和不可忽视的塑料“瘟疫”,我们能做什么?或许,可以从拒绝使用你手中的一只塑料袋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鄱阳湖 亿亿 专家解读 颗粒 产生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官网 - 火币中国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