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韩国开发的智能娃娃,正被政府大规模分发给数万名独居老人。 最近, 当机器人被带走维修时,老人们会来到公司门口,焦急地索要她们的娃娃。 又有一批AI...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破7000,有点荒唐又有点心酸
文丨布丁
又见医院发喜报庆祝“业绩”飙升。
据中国新闻周刊,兰州兰石医院发布的一则“喜报”,近日引发关注。其内容显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台数25台。
“喜报”引发舆论热议后,兰州兰石医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另一位有关负责人称,医院在前几天召开了9月份工作总结会议,通报了医院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
从前出事了都是将锅甩给临时工,现在似乎流行把新员工推到前台。当然,如果医院内部工作总结发布的数据,只是为了给职工展示过往的业绩,用于工作探讨及服务提升,倒也无可厚非。
不管是不是新员工惹的祸,在外人看来,它就等同于医院发布的。一个承担治病救人功能的医院,将诊疗数据当成“喜报”,即便是“误发”,也让人不适。试想下,倘若其中某位患者和家属看到后,一想到自己在医院中经受的病痛,耗费的金钱和精力,居然被医院当做“喜报”中的一份子,会作何感想?
这不是第一次有医院因发“喜报”饱受争议。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对外发布“喜报”称,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这两家都是公立医院。
这些医院事后都道了歉,迅速删文,但仍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人们想不明白,为何救死扶伤的医院,变得如此“堕落”,如此势利了?
兰州兰石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兰州七里河区的一家二甲综合医院。兰石医院本是公立医疗机构,2017年改制为有限公司运营,性质跟民营医院差不多了。
近几年,医院曾因多种原因被主管单位罚过——
2021年,医院因未落实预检分诊和住院病区封闭管理,被兰州市卫健委处以警告并关停门诊整改的处罚;2024年,医院因连续4年未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被通报。此外,医院还涉及多起法律诉讼,包括医疗损害纠纷和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展开全文
而从一个月门诊7000多人也能看出,兰州兰石医院的日子算不上太好。再往前看,如果医院效益好,也不至于在2017年改制了。医院发布“喜报”,或许是想勉励员工,最近的“业绩”还不错,大家继续加油。
兰州兰石医院的困境,也是当下国内不少医院现状的缩影。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传出过某某医院因入不敷出、申请破产或者挂牌出售的新闻。这些等待“卖身”的医院,多数是民营医院,又以二级医院最为集中。除了整体大环境的原因外,二级医院定位本就尴尬,前抢不过三甲医院,后被社区医院截胡,处境困难。
别说自负盈亏的民营医院了,很多公立医院日子也不好过。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家公立医院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比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为9.24%、9.54%、9.69%。这意味着,超过九成收入需要靠公立医院自己去创造。
在外人看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不该把创收挂在嘴边,把患者的痛苦当成津津乐道的业绩。但在医院这里,生存是第一要事,只有病人多,手术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留住优秀的医护人员。“喜报”虽然伤普通人的感情,但能激励医护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能吸引潜在的客户——有这么多人上这治病求医,说明救治水平信得过。
这并不是说医院发“喜报”没问题。对医院而言,为了生存创收并不是件丢脸的事,但创收应该靠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发“喜报”让人不适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担心医院把创收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之后,过度医疗等灰色现象就难以避免,病人就不再只是病人,而成了创收工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