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交易所官网文章正文

郭淑红:中秋嚼月 l 山西作家

火币交易所官网 2022年09月08日 08:25 149 Connor

一次喂小朋友吃月饼,随口问道:“甜甜吃到哪里去啦?”小孩子立刻答:“脑袋里!”当时,我觉得孩子天真简单的回答很招人笑,现在想来,其实也不无道理。有些特别的美味儿,确实存储于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有故乡的月亮。中秋夜,深邃的天空,一面大如银盘的明月悬于村庄上空,蛐蛐儿在影影绰绰的树木花草间弹唱,微凉的风带着似有若无的香气四下里游荡,趁着最好的月明,正是农家拜月时。

“春祭日,秋祭月”,祭月在中秋。一方小柴桌置于明月下,桌上摆了苹果、葡萄、红枣等鲜果,一大盘浑圆如月的空心月饼放在最中间,随着小香炉几缕青烟升起,回环缭绕,仙气袅袅,极有仪式感。在又大又圆的月亮下,无论是九旬老翁还是3岁的娃娃,面向明月跪拜。这一拜,是对自然和宇宙未知的敬畏。

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小时候的月饼是谈不上酥的。因为缺油少糖,饼皮只能用水和面做成,馅儿也是以少量糖、面相拌,勉强为之。包了馅儿的面团子用枣木模具拓出嫦娥奔月、喜鹊登梅、封猴(侯)挂印的图案,放上火鏊煿黄,又置于炉壁上烤。粘了炭灰的、燎焦烤煳的,小孩子全然当作宝,每人分上三五个,并不舍得一次吃光,各自藏了,每日取来嗅一嗅、啃一啃,喂喂馋虫。等七八日过了,饼皮已硬得赛石板了。

赋予美好寓意的月饼,原先并不叫月饼。唐初时称为胡饼,宋时唤作宫饼、小饼、月团。至于何时叫月饼的,一说出自杨贵妃之口,一说正是这首《月饼》诗,让苏东坡有了“月饼之父”的美誉。月饼除却口欲的意义,这一具象的美食同时承载了如何与自然共处、孝义传承、群体相生的抽象内涵。

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令,每至中秋,家家早早备了蒸的、烤的、买的各类月饼,走亲访友、拜望长辈,增进感情的同时,互赠月饼也成为中秋的一项重要礼仪。以月饼为媒的互处文化,细究起来,也是很有研究的。赠送月饼的品类、包装、多寡与搭配哪些额外的礼品,是人际关系学中的方程式,个人有个人的解法,每个人对自身生态系统如何维护,都有各自的智慧。

时光飞逝,随着经济日昌,粮食的丰足推动了食品的多样化发展,故乡的烤月饼也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演变,茧化为一只艳丽的蝴蝶——空心月饼。在古称“鄂”的这片黄土地上,“空心月饼”成为当地美食文化的亮点,在全国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漂洋过海,成为游子嚼月思乡的寄托。

展开全文

乡人对空心月饼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面要经蒸、筛、炒黄三步,油温、比例都有严格要求,这样制作出的饼皮才脆而不腻、浑圆鼓胀,似一面面手掌大的圆鼓,仿佛“嘭嘭”一拍,就有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以红糖、蜂蜜、核桃仁为主的馅料液化后附着于内壁,热气使面饼乾坤分离,一窝香气藏于腹腔,便形成了空心月饼。新出炉的月饼,尤似刚刚采摘的新鲜满月,蟾宫灼金,星辉熠熠,掰一瓣入口,甜、香、脆合在一处,那种销魂的美味儿,简直无与伦比。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我常常借了好一口家乡月饼的由头,翻秦王山、越金刚岭、跨豁都河谷,去故乡的老街上寻觅。三十年故地,已非当初,但鳞次栉比的高楼下,乡音依然耳熟。站在老街的月饼摊前,看老乡拿一块儿刚出炉的烫手月饼,一掰,壳儿四裂于掌,半流体的胶状馅儿顿时香气四溢,在津液横流中,就听一声热情招呼:“来啦!快尝尝咱家的手艺!”彼时,一股暖流上涌,顶得直教人想流泪。

其实家乡的空心月饼,在周边县市的窄街小巷也有售卖。一般是小门脸儿,支起一摊子,置一炉箱,现做现卖。只是离开故地的水、土、乡音,便已不是故乡的月饼了。那种萦绕魂魄的滋味,在唇齿间、睡梦中,终是要纠缠一生的。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站在一饼明月下与故乡彼此遥望,共沐一片月光,我与故乡,并不山水相隔。

注:以上内容发表于《河南工人日报》

2022.9.8【花地·心境】

相关版面

作者:郭淑红。山西临汾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百花园》《精短小说》《微型小说月报》《三门峡日报》等报刊,有作品收入年选本。

标签: 山西 中秋 作家 郭淑红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官网 - 火币中国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