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项链、闪亮的耳饰、 时尚的手链…… 合金饰品凭借其高颜值 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但这些外表美丽的饰品背后 却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
潮评丨“银耳环”镉超标9000多倍,别让“毒首饰”谋财害命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源:央视新闻
你买的“银耳环”或与银无关?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了几位患者,因长时间佩戴合金饰品而出现了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过敏反应,被确诊为“首饰性皮炎”。医生介绍,首饰性皮炎的发生与饰品的材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镍、镉等重金属成分,常常是导致过敏的罪魁祸首。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地的批发市场中,许多金属饰品并非按克数定价,而是“按堆计价”批发。几块钱一对的所谓“纯银”耳钉、号称“镀18k金”的几十元手镯……在摊位上比比皆是。尽管商家反复宣传保真,但记者送检的21件样品中,有17件金银镀层厚度根本不达标。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根本不能算“镀金镀银首饰”,而是普通合金饰品。其中还有一副耳环,标注为“S925银”,实际主要成分却跟“银”没有丝毫关系,甚至检测出一级致癌物镉元素,其含量超标9000多倍。
精致的项链、闪亮的耳饰、时尚的手链……这些合金饰品凭借其高颜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也成为许多人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看似精致的饰品,可能是暗藏一级致癌物的“毒首饰”,央视曝光的检测结果令人脊背发凉。
这些“毒首饰”的危害绝非危言耸听。短期来看,镍、镉等重金属与皮肤接触后,会在汗液、油脂的作用下刺激皮肤,引发“首饰性皮炎”。长期而言,重金属通过皮肤渗透累积,会损伤肾脏、骨骼,儿童佩戴还可能导致神经发育障碍。而镉作为世卫组织认定的一类致癌物,在人体内长期累积难以代谢,会显著增加患肺癌、肾癌风险。更令人愤慨的是,商家为牟取暴利,却通过刻印“S925”“足金 999”等虚假标识、伪造检测报告,将用合金为原料的“廉价首饰”包装成“纯银”“镀金”产品,赤裸裸地欺诈消费者。
面对如此猖獗的“毒首饰”乱象,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学会自保,理性看待“低价爆款”“大牌平替”之类的营销话术,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更应该主动作为。
首先,监管部门理应补齐治理短板。一方面,应将仿真饰品全面纳入《GB28480-2012》强制检测范围,对镉、镍等有害物质设立“零容忍”阈值,加大批发市场、线上店铺的抽检频次和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对虚假标注、重金属超标的商家实施高额罚款、吊销执照等严厉处罚,斩断“毒原料-黑加工-假销售”的产业链。
其次,电商平台更需扛起主体责任。直播间、商品详情页的虚假宣传,是“毒首饰”流入消费者手中的主要渠道。平台不能只做“流量中介”,而应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要求商家上传真实质检报告并逐一核验,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沙金”“钛钢”等模糊标注、“不掉色”等夸大宣传的关键词,对违规商品及时下架。
美丽不应以健康为代价,低价更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毒首饰”的泛滥,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秩序的践踏。唯有多方合力、标本兼治,才能刺破“美丽陷阱”,让市场上的每一件饰品都经得起安全检验,让消费者在追求个性与精致时,不必为健康安全担忧。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