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女演员陈数在节目中自曝,曾和丈夫全球品鉴美食,但因长期忽视自身体质差异,引发肠胃不适、持续性消化功能障碍,因此两年完全禁食水果,且通过中医调...
听医生的话|秋冬肠胃易“闹脾气”?医生教你科学护胃
人民网重庆11月25日电 近日,38岁的王华铭(化名)因为大便发黑、浑身乏力还心慌,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秉强在接诊后仔细询问后了解到,王华铭之前就有过上腹痛的情况,还曾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均未到医院就医。经过血化验和胃镜检查,王华铭被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还伴有中度贫血,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经过一周的积极治疗,王华铭已好转出院,医生建议其继续口服药物治疗一个月,注意休息,合理饮食。
王华铭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逐渐下降,胃肠道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包括气温变化、生活方式的调整,加之个体产生的过度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
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医学科普类栏目《听医生的话》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邀请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秉强来和大家聊聊,如何让脾胃健康地抵御秋冬的寒湿侵袭,做好秋冬季的“胃”雨绸缪。
为什么秋冬季节,消化性溃疡特别容易找上门?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简单说就是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因为各种原因“保护层”受损,形成了破损的“小坑”,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或者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等,都会导致这种情况。而秋冬季节的特殊变化,会让这种黏膜损伤的情况雪上加霜。
①寒冷是最直接的“导火索”
天气一冷,身体为了给心、脑这些重要器官保暖供血,会优先收缩外周血管。胃肠道黏膜上的血管特别丰富,一旦收缩,血流量就会大幅减少。黏膜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自我修复能力和抵抗力会直线下降,变得特别脆弱,原本就有的溃疡会加重,还可能引发出血等并发症。
②不当饮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
天气转凉后,大家的饮食喜好也会跟着变,总想吃点“暖乎乎、辣乎乎”的东西,如火锅、麻辣烫、烧烤、烈酒等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这些食物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暖意,但辛辣、油腻的特性会强烈刺激胃酸分泌,直接损伤胃黏膜,让溃疡问题越来越严重。
防患于未然,秋冬护胃行动指南请收好
知道了诱发疾病的原因,咱们就能主动出击,打好这场“胃肠保卫战”。
①保暖是既省钱又有效的“护胃妙招”,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肚子直接对着冷风,穿件薄马甲也能起到防护作用。
②饮食调整要“温和”,避免吃太烫、太酸、太辣的食物,少喝浓茶、咖啡和酒精类饮品。多吃温和、易消化的食物,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③保持心情舒畅,别因为琐事而焦虑。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这样才能让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构筑起坚固的防御防线。
④如果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一定要遵医嘱彻底根除,这是防止溃疡病复发的重要环节。
展开全文
出现这些“警报信号”需提高警惕
张秉强提醒,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千万别拖延,赶紧去医院就诊:
①胃痛突然变“怪”:胃痛突然变得剧烈、持续,或者疼痛的规律发生改变(如之前是空腹痛,现在变成持续痛),可能提示溃疡恶变。
②出现出血迹象:呕出咖啡渣样的物质、鲜红色的血液,或者排出柏油样的黑大便,还伴有浑身乏力、头晕心慌等,这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属于急症!
③呕吐频繁:尤其是呕吐出前一天吃的食物,可能是幽门梗阻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④腹部剧痛难忍:突然感到腹部像被刀割一样剧痛,而且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要警惕溃疡穿孔,必须立即就医。
张秉强特别提醒,出现紧急症状时,千万别自己随便吃药,一定要马上前往医院就诊,严格遵医嘱用药。
秋冬之交,既是气候转换的节点,也是关爱自身健康的关键时期。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者胃肠功能本身就比较弱的朋友,要提前做好“护胃”准备,才能安然度过这个胃肠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
张秉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供图
本期内容指导
张秉强,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现任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智能内镜委员会常委,重庆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副主委。(胡虹、施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