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中国文章正文

新冠免疫力快“到期”了 还要打疫苗吗?

火币中国 2023年04月17日 08:25 91 Connor

自去年年底疫情暴发以来,卫生疾控相关部门、多位专家曾多次公开强调,感染后3-6个月内仍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但如今时间已过去大半,随着各类防控政策的解除,以及感染者体内抗体水平下降,关于二次感染的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2023年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指出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涉及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以及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包含加强针等)的人群。

国内当前新冠疫情形势如何?是否会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行?

近期死亡病例0例,已发现变异株192例,明确可不佩戴口罩场景

4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核酸检测阳性数、住院数、重症数、死亡数、病毒变异监测情况等多个指标清晰反映出当前疫情形势。

官方报告称,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降至2119;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为1.4%。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6周(2月24日-4月6日)在波动增加后呈现平台波动,4月6日为38.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6.6%。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下降至3889,较峰值减少了99.8%。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下降至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6例)。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4月6日为0例。3月31日至4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4月6日,全国共报送3865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92例,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119个进化分支。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表示,“目前并没有发现更具威胁的新变异株。”

展开全文

变异毒株变异的时间在加快,是否会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行?4月8日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11月到2023年1月的新冠流行,在过去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加上此次的大规模自然感染免疫,形成了比较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近期,尽管我国发现了多种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包括在世界流行的XBB变异株在内,现在均未能较大规模的突破免疫屏障。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加强监测,以观察免疫屏障和病毒变异株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众所周知,在3月份全国在流感的叠加情况下,来自上海、北京、山东、安徽等多地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于近日感染新冠。“感染过程基本和第一次感染一样,最开始是咽喉不适,当天下午开始发热,第二天退烧后开始嗓子疼、咳嗽,一周后转阴。”家住河南郑州的陈雪(化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一月份已感染过一次新冠。“此次感染是因为家人首次感染了,在家人感染后的六七天才出现了症状,说明还是有一些抵抗力的,可能还是因为接触病毒太多了。”

“新冠没有消失,只是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彼时,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这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3月25日上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广州南沙举办的亚洲青年论坛上表示,三年多来,我们的卫生体系接受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最终走了出来。人类已经全面建立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免疫屏障。“世卫组织也宣称如今死于新冠的病人数每天都是历史低点。我们离走出‘新冠’这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时间节点已为期不远。”

3月29日,据国家卫健委消息,为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按照2023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制定了2023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根据计划,两部门今年将重点检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报告是否存在瞒报、缓报、谎报等情况。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公布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指引明确了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包括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3岁及以下婴幼儿,学校师生在校期间等。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北京地铁内的佩戴口罩提示已被撕除,并附上相关照片。4月15日,海报新闻记者前往北京地铁1号线八里桥地铁站咨询获悉,网传信息属实,该地铁站内的相关提示亦在近日被撕除,目前已不强制乘客佩戴口罩进站。八里桥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请全程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的提示已在近日被撕除。“有口罩的话尽量戴,没有的话也不强制,还是看乘客自己的意愿,不戴口罩也可以正常乘车。”该工作人员说。

北京地铁内的佩戴口罩提示被撕除

什么人需打疫苗?为啥符合条件人群要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

目前有15种疫苗,疫苗接种及感染获得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衰减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通知,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加之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疫苗接种及感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对于感染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机构和国家均推荐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疫苗接种。从全球范围看,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有利于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为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保护。

前期,结合疫苗研发进展和特定人群患病风险,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差异化的疫苗免疫程序。具体包括,3-17岁人群需完成2针灭活疫苗或3针智飞重组蛋白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18岁以上人群要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其中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还需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现阶段是否需要接种疫苗要根据感染情况、既往接种史以及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确定。如果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但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则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如果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是否曾感染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发热、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且具有流行病学史(与感染者存在无防护接触等)进行综合判定。

研究结果显示,基础免疫后再经历自然感染的人群和已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通过多次抗原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对于此类人群,短时间内再次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限,暂不需要继续接种疫苗。后续将根据病毒变异情况、疫苗研发进展等确定相关人群是否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现有获批新冠疫苗达15种,包括5款灭活疫苗、6款重组蛋白疫苗、3款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流感病毒载体)以及1款mRNA疫苗。据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介绍,对于序贯接种策略,只需要选择和原来接种的疫苗不同型即可,比如原来接种的是灭活疫苗,那这次就可以接种重组蛋白,或者腺病毒载体的。针对已感染的人群,如果是非高危人群的话,其实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来选择接种或不接种。健康群体6个月后再补加强针也都是可以的。

在注意事项上,首先,在身体急性疾病期内,比如急性感染、高血压、脑卒中期间,都不建议去接种疫苗;其次,需要对新冠疫苗及成分不会产生过敏;再次,接种人群没有神经系统病变的疾病。综上,由于新冠疫苗接种也有禁忌症,因此经过预防接种专家的评估与指导进行接种会更安全。

“长新冠”备受关注 新冠所谓“后遗症”可彻底恢复吗?

其症状被简单归因为心理问题,新冠康复门诊逐渐进入公众视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新冠”(long COVID)是指感染新冠病毒3个月后还有症状,最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这些症状。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将其称为新冠感染急性后遗症(PASC,也可译为新冠感染后综合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已有6500万人患有长新冠。

疫情发展这几年,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身边一些“阳过”朋友,新冠症状持续很久,大家也习惯将其称之为后遗症。

上个月,媒体澎湃新闻做了一篇报道《看见,“长新冠”》。调查文章称,3月14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刘映霞教授、浅川哲也教授团队应邀在《生物科学趋势》(Bioscience Trend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长新冠后遗症,已知和未知:最新信息综述》(Sequelae of long COVID, known and unknown: A review of updated information)的长篇综述,文章称,目前,奥密克戎(Omicron)及其亚变异体是主要的变异体,不太可能引起严重疾病,但新冠的危险性和影响绝对不应被低估或忽视。除急性感染的症状外,长新冠已成为一个显著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长新冠”患者仍然是一个隐蔽的群体,很多患者不被理解,其症状被简单地归因为心理问题。他们一边困于“不太严重”的长新冠,一边因“长新冠”而产生焦虑,还感到迷茫。

“长新冠”的诊断处于模糊地带。一位康复科医生告诉澎湃科技,虽然一些医院设有新冠康复门诊,但目前并没有“长新冠”或新冠后遗症的诊断。长新冠的病人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在新冠感染期间出现的某种症状,在转阴后没有消退;二是新冠感染转阴后,出现了新冠感染期间没有出现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新冠感染1个多月后才出现。

卢洪洲团队的综述文章也指出,长新冠具有非特异性和不确定性,这导致目前对长新冠的知识和见解,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见解相当有限。由于许多长新冠症状在普通公众中也很常见,在某些情况下,确定某种症状是否确实归因于新冠或复发性感染患者的某种变异相当困难。此外,大多数可用的证据来自对住院患者的研究,大量非住院患者的信息仍然未知,这种选择偏倚可能会增加长新冠相关症状的不确定性。

大约从2023年1月起,“新冠康复门诊”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澎湃科技记者搜索发现,在上海,新冠康复门诊已经覆盖了多个区的社区医院,且大多新冠康复门诊依托于中医。目前,新冠康复门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中药调理,加上运动、生活方式和心理的调适。

2022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全世界专家合作,纳入来自22个国家的120万名有症状的新冠感染者的研究,其结果显示,2020-2021年,6.2%的新冠感染者在感染后3个月自报至少出现一类长新冠症状,其中持续疲劳并伴有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占3.2%,持续呼吸系统问题占3.7%,认知问题占2.2%,女性(10.6%)多于男性(5.4%),且15.1%的长新冠患者在12个月时仍有症状。此外,ICU新冠感染者报告长新冠比例(43.1%)高于普通住院病人(27.5%),两者又都远高于非住院病人报告长新冠的比例(5.7%),且住院病人长新冠症状更长。长新冠对人体的实质性影响已在众多研究中被报告和证实。前述卢洪洲团队的综述文章系统性地回顾了2023年2月之前的最新文献,总结认为,长新冠可导致人体多系统受累。

所以,虽然疫情还处在低水平流行阶段,但我们个体仍需要做好防护,健康第一位!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健委、第一财经、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学界、中国疾控中心、澎湃新闻等)

标签: 免疫力 疫苗 到期 还要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官网 - 火币中国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